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哪里?很多人往往会从教理上进行区别,似乎学习大乘教理就是菩萨行者,学习小乘教理则是声闻行者。其实并非如此,区别大乘和小乘的关键是在于发心和对发心的实践。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受持五戒,那么五戒就是大乘的五戒,就是菩萨行的组成部分。如果只为个人解脱而发出离心,即使学习至圆至顿的《华严》,也一样是小乘。 查看全文>>
《道次第》的主要意义,是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把握佛法纲领,了解修行的常规次第。在浩瀚的佛法海洋,怎样才能找到入佛知见的门径?踏上驶向彼岸的舟楫?《道次第》就是一本适用面极广的实用指南。论中,宗喀巴大师为我们建构了从学佛到成佛的总体框架,安立了各修行阶段必须完成的学习项目,脉络清晰,次第井然。 查看全文>>
整部《道次第》,以菩提心贯穿始终,使三乘佛法次第井然,层层递进。其中又包括两大内容。首先是人天乘、解脱道与菩提心的关系。经由菩提心的统摄,使下士道、中士道成为菩萨道的前行。宗大师在《道次第》中,以菩提心融会三乘修法,与《法华》思想一脉相承。既对其深意作了诠释和解说,更建构了切实可行的修行理路,堪称解行并重的修学纲要。 查看全文>>
《《道次第》中“略示修法”的部分,主要针对依止法而言。事实上,念死、念恶道苦、菩提心等很多观修内容,皆可按加行、正行、结行、未修中间的步骤进行修习。除更换正行部分外,加行、结行和未修中间大致相同。乃至我们学习唯识、中观等法门,也可根据这一流程落实于止观实践中。 查看全文>>
《道次第》的引导,将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圆满。下士道又称共下士道,中士道又称共中士道。下中上根机的人都能从中找到成佛修行的契入点而最终圆成佛道。这一建构非常殊胜。具备这个框架后,无论今后学习解脱道还是菩萨道,都能很好地处理并衔接彼此的关系,而不会走向片面。 查看全文>>
佛法浩如烟海,博大精深。正确认识成佛修行必须具足的条件,准确把握佛法要领,并不是简单的问题。正因为如此,一些宗派在建构自宗修学体系时,或是忽略了基础建设,或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余,从而阻碍佛果的修行和成就。宗大师在《道次第》中所提出的“方便与慧,成佛缺一不可”的命题,对于修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。 查看全文>>
《辨中边论》共三卷七品,是唯识宗的重要论典之一。唯识宗的依据典籍有六经十一论,《辨中边论》是其中的一部。本论由偈颂和长行两部分组成,偈颂为弥勒菩萨所造,长行的解释为世亲菩萨所造。所以,本论的作者实际有两位,一是弥勒,一是世亲。主要由弥勒菩萨所造,长行是世亲菩萨对《辨中边论》的注释。因而,藏传佛教学者都把这部论归于弥勒菩 查看全文>>
世亲菩萨撰写本论的目的,主要是为了破我法二执,显唯识中道之理,这在《成唯识论》中也有说明。其实,整个佛法的建立是为了破除我法二执。二执如蔽目之叶,使众生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理,因我执产生烦恼障,又因法执产生所知障。这无始以来的二执、二障,正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。佛法虽有宗派之分,但皆以破除二执为目的。 查看全文>>
《受戒缘集篇》主要讲述比丘戒的受法。其中,“受”是能领之心,“戒”是所纳之法,“缘”为相关条件,“集”指众缘和合,说明受戒须具备种种因缘方能成就,也就是以下将要说到的能受有五、所对有六等。缺乏任何一项条件,都会影响得戒,影响比丘身份的获得。 查看全文>>
按律宗的判教,将释尊一代时教判为化教、制教两种。化教,为三藏中经藏、论藏的内容,开示义理及止观的修习,达到化世导俗的功效。制教,为三藏中律藏的内容,通过戒律规范三业行为,从而调整心行,趣向解脱。《行事钞》中,道宣律祖广泛引用经、律、论三藏典籍,会通化制二教,对以上问题作了详细阐述。 查看全文>>
僧像致敬,简言之,就是对僧众和佛像的礼敬。“僧像”为所敬的对象,“致敬”为表达敬意的方式。作为一个僧人,在僧团中如何与其他僧人相处?如何恭敬长辈、爱护晚辈?这就需要遵循相应的礼仪。在佛教中,这些礼仪都含摄于戒律范畴,由此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指导,使之符合法的规范。所以说,戒律就是僧人处世的准则,行为的指南。 查看全文>>
以往,学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来修学,甚至将戒律当做一切,只见戒律而不见佛法,使持戒成为一种形式、片面而孤立的行为。事实上,戒律只是佛法修学体系的一个基础,必须将其放在整个修学体系中去理解,才能更好地学戒、持戒。在此,我想从佛法修学体系的五大要素,来谈谈如何修学戒律。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mp4/edu/09/txx2.mp4 http://static.video.qq.com/TPout.swf?vid=c001551922g&auto=0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bzbl/bzbl15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bzbl/bzbl14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bzbl/bzbl13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bzbl/bzbl12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bzbl/bzbl11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01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02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03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04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05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06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07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08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09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ftssf/ftssf10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xxzd/xxzd1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edu/xxzd/xxzd2.mp3 查看全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