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次第》的建构,可归纳为两大传统、三个核心。两大传统,即《道次第》所继承的深观、广行两大思想体系。三个核心,即出离心、菩提心、空性见。其中,出离心是下士道和中士道的核心,目标为解脱生死;菩提心是上士道的核心,目标为成就无上菩提;空性见则是止观的核心。 查看全文>>
http://www.jcedu.org/1/jq/npt/ffyl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jcedu.org/1/jq1/07s/jxy.mp3 查看全文>>
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,自然有其相应的权威性。也正因为这样的权威,使得人们往往只是埋头顺应,却不敢加以审视。比如我们今天继承的佛教传统,包括我们的生活、修行乃至寺院建设,究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,还是陈规陋习?这个问题,很多佛教徒是不曾想过,或者是不敢去想的,似乎想一想就是离经叛道,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。 查看全文>>
认识解脱在三乘佛法中的核心地位,就能彼此协调各语系及宗派佛教之间的关系。声闻行者不必否定大乘,因为菩萨也在追求解脱,只是获得解脱的知见及禅修方法不同罢了。大乘行者也不必轻视声闻,因为声闻所成就的解脱,正是菩萨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利他资本。 查看全文>>
佛教宗派众多,卷帙浩繁。在万余卷三藏典籍中,什么才是核心,哪些才是纲领?人们或是不明就里,或是执此废彼,真正对之了然于胸者百无一人。如是,盲修瞎练也就在所难免。还有些人,虽在念佛、禅修等法门中获得相应体证,但对佛法缺乏系统认识,多半滞留于某个程度无法深入。怎样断除烦恼?怎样契入空性?怎样圆满佛菩萨具备的品质?都是修学路 查看全文>>
如果没有一套契理、契机且操作性极强的修学体系为纲领,影响大众学修自不待言,佛教教育、僧团管理和弘法布教同样会存在缺陷。原因在于,教育、管理、弘法都离不开修学体系这一根本,同时,它们又是为修学服务的。若对修学体系模糊不清,势必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。但仅有修学体系还不够,因为佛教发展涉及的是整体而非个体,这就需要以相关制度进 查看全文>>
中国宗派佛教的形成,不仅标志着国人对佛法思考和认识的成熟,同时也体现了汉传佛教本土化工作的完成。宗派佛教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思想,但这种继承并不是拷贝,而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土壤中,溶入了本土文化的色彩。如天台、华严、禅宗的盛行,皆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国人习性有关。可以这么说,宗派佛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。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mp4/qtks/07/xxcd2.mp4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mp4/qtks/07/xxcd1.mp4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mp4/qtks/07/jxy2.mp4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mp4/qtks/07/jxy1.mp4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ksyp/16/xxcd01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ksyp/16/xxcd02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ksyp/16/xxcd03.mp3 查看全文>>
http://media.putishuyuan.com/ksyp/16/xxcd04.mp3 查看全文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