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奘三藏译 济群法师主讲
百度云盘下载地址——可下载,可分享,可在线收看,文件更大更清晰!
《心经》是告诉我们直接地去体会空性,直接帮助我们去体认空性这样的一种修行,就是它透过对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十二因缘、四谛,这几个方面通过般若中观这种正见的观察,帮助我们直接地体认空性。
主要目的是要帮助我们广大的佛弟子,能够顺利地走上解脱道,走上菩提道,因为我们知道佛法佛大精深,宗派众多,名相繁琐,尤其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资讯发达的世代。我们有因缘在非常方便的接触到各大语系的各大宗派,各种阀门,但同时也是在修学上没有明确的引导。众多资讯和法门,没有办法处理,给我再修学上带来很大的混乱。所以我感觉当前大多数人的修学,普遍存在这样的两种情况。要不就是虽然修学多年,可是在佛法的修学上依然不得要领,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偏执一端,接受了一个法门之后,然后就一门深入地去学,但是往往对这个法门的掌握,也不是很完整,所以修到一定的程度,就修不上去了,鉴于佛教界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,所以我个人多年以来一直也在摸索,就是摸索佛法共同的要素。 也就是说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,虽然有三大语系,但事实上,他是有着共同的一些要素、要领,我们掌握了这个要素之后,我们今后不论学什么法门,不论接触到什么经论,我们都不会产生混乱感,因为我们已经抓住了他的要领。那么这个佛法的要领、要素是什么?那就是我提出来的五大要素,这个五大要素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只怪。因为我发现任何一个完整的宗派,基本上他都离不开这五大要素,我们知道佛法宗派虽然很多,但是修学佛法不外乎就是两大途径,这两大途径就是解脱道和菩萨道,尤其是解脱,这是佛法的根本,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什么。就是为了解脱。 07:00分【解脱】。解脱什么?那就是解脱我们生命中的迷惑,解脱我们生命中的烦恼,因为正是我们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,它给我们不断地制造轮回,不断地制造痛苦,所以我们学佛,:55分。我们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解脱迷惑和烦恼。我们知道佛法修行的目的,就是要证得【涅槃】,其实什么叫涅槃。涅槃就是一种寂静的意思。所谓寂静,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,我们现在是一个充满着躁动的时代,所谓躁动是什么呢?躁动是一种心理现象。是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烦恼,使得我们躁动不安,同时也使得社会躁动不安,因为我们的迷茫,我们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方向,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。究竟不要什么。所以我们每天都在一种妄想中动荡不安,那么佛法所讲的寂静。它就是要平息我们内心的这种躁动,当我们内心的这种迷惑、妄想、烦恼,都平息下来了之后,我们的整个生命,就会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安静,这种安静足以,不仅仅足以净化我们的内心。同时也能净化周围的环境。所以我们学佛,我们所要追求的就是一种涅槃寂静。涅槃寂静也就是解脱,所谓解脱就是,解除我们生命的困惑和烦恼。但这些困惑和烦恼都解脱了之后。我们的内心就会呈现出安静的状态。这就是涅槃。 大乘佛法跟我们所说的小乘佛法,其实他是有着共同的,共同关心的问题,共同的核心问题,这个共同的核心问题就是解脱。所以佛法所说的解脱。他也并不是小乘人的专利。当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的是,这是一种小乘的修行。以为只有小乘人才追求解脱,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解脱是三乘佛法的核心。作为大乘的菩萨行者。他也要追求解脱。同时他 也要具备解脱的能力,如果作为菩萨他没有解脱的能力,他又何以去帮助众生,那就是真正的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,所以不论是小乘的修行,还是大乘的修行,它的核心的内容都是解脱。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?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解脱的对象。如果你仅仅是追求个人的解脱。那就是小乘。如果你不仅仅要追求个人解脱,同时也要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,那就是大乘,所以我们讲到了发心。 (12:16)出离心跟菩提心它的区别。其实主要也在于,它的这个出离的对象,如果你仅仅是为一个人出离,那就是出离心,如果你想带着一切众生,出离轮回、出离烦恼,那就是大乘,所以大乘跟小乘的区别,在解脱的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,但是就是解脱的对象,而解脱的对象,他又关系到我们在修行上,如果一个人,如果只想自己解脱。那么只能成就解脱的智慧。最终会证得无余涅槃。而一个人如果想着帮助众生解脱。那就能够成就菩提心,所以作为我们学佛的人来说,我们需要知道学佛究竟学什么。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?学佛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成佛。成佛又是成就什么?所谓就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,佛菩萨的品质有两种。13:53一个就是大智,一个就是大悲。悲和智两种品质,智慧就是解脱的能力。慈悲是利益众生的能力。(01)就是要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,才能成就无限的慈悲。那么我们敬仰的观音菩萨,便是慈悲修行的典范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,当他对一切众生,都能够生起慈悲心的时候,那么也就具备了大慈悲。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讨厌的时候,那就说明我们的慈悲的修行还是不圆满,那么佛法的修行,大体上就是这样的两条道路,一条是解脱道,还有一条就是菩萨道。
心经的般若正观(6个光盘)通过几个问题的方法来讲述心经所表达的一种缘起性空的正见、正观。 第一个问题:心经的宗旨。第二个光盘。 二、第二大问题。【般若正观】第三个光盘 三、【第三个问题】认识空性第三个光盘32分47秒。 第四个问题。第四个光盘最开始。就是认识到世间诸法即是空性。不住世间。 五、第五个问题。认识生死即是空性。第四个光盘16分 第六个问题:无自性、空的智慧。第五个光盘整个。 【第七个问题](七)从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。第六个光盘。 【第八个问题】:依空性慧成就解脱、成就无上菩提。第六光盘10分01秒
《心经》是告诉我们直接地去体会空性,直接帮助我们去体认空性这样的一种修行,就是它透过对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十二因缘、四谛,这几个方面通过般若中观这种正见的观察,帮助我们直接地体认空性。
主要目的是要帮助我们广大的佛弟子,能够顺利地走上解脱道,走上菩提道,因为我们知道佛法佛大精深,宗派众多,名相繁琐,尤其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资讯发达的世代。我们有因缘在非常方便的接触到各大语系的各大宗派,各种阀门,但同时也是在修学上没有明确的引导。众多资讯和法门,没有办法处理,给我再修学上带来很大的混乱。所以我感觉当前大多数人的修学,普遍存在这样的两种情况。要不就是虽然修学多年,可是在佛法的修学上依然不得要领,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偏执一端,接受了一个法门之后,然后就一门深入地去学,但是往往对这个法门的掌握,也不是很完整,所以修到一定的程度,就修不上去了,鉴于佛教界存在的这样一种现象,所以我个人多年以来一直也在摸索,就是摸索佛法共同的要素。
也就是说佛法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,虽然有三大语系,但事实上,他是有着共同的一些要素、要领,我们掌握了这个要素之后,我们今后不论学什么法门,不论接触到什么经论,我们都不会产生混乱感,因为我们已经抓住了他的要领。那么这个佛法的要领、要素是什么?那就是我提出来的五大要素,这个五大要素就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只怪。因为我发现任何一个完整的宗派,基本上他都离不开这五大要素,我们知道佛法宗派虽然很多,但是修学佛法不外乎就是两大途径,这两大途径就是解脱道和菩萨道,尤其是解脱,这是佛法的根本,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是什么。就是为了解脱。
07:00分【解脱】。解脱什么?那就是解脱我们生命中的迷惑,解脱我们生命中的烦恼,因为正是我们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,它给我们不断地制造轮回,不断地制造痛苦,所以我们学佛,:55分。我们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解脱迷惑和烦恼。我们知道佛法修行的目的,就是要证得【涅槃】,其实什么叫涅槃。涅槃就是一种寂静的意思。所谓寂静,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,我们现在是一个充满着躁动的时代,所谓躁动是什么呢?躁动是一种心理现象。是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烦恼,使得我们躁动不安,同时也使得社会躁动不安,因为我们的迷茫,我们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方向,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。究竟不要什么。所以我们每天都在一种妄想中动荡不安,那么佛法所讲的寂静。它就是要平息我们内心的这种躁动,当我们内心的这种迷惑、妄想、烦恼,都平息下来了之后,我们的整个生命,就会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安静,这种安静足以,不仅仅足以净化我们的内心。同时也能净化周围的环境。所以我们学佛,我们所要追求的就是一种涅槃寂静。涅槃寂静也就是解脱,所谓解脱就是,解除我们生命的困惑和烦恼。但这些困惑和烦恼都解脱了之后。我们的内心就会呈现出安静的状态。这就是涅槃。
大乘佛法跟我们所说的小乘佛法,其实他是有着共同的,共同关心的问题,共同的核心问题,这个共同的核心问题就是解脱。所以佛法所说的解脱。他也并不是小乘人的专利。当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的是,这是一种小乘的修行。以为只有小乘人才追求解脱,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解脱是三乘佛法的核心。作为大乘的菩萨行者。他也要追求解脱。同时他 也要具备解脱的能力,如果作为菩萨他没有解脱的能力,他又何以去帮助众生,那就是真正的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,所以不论是小乘的修行,还是大乘的修行,它的核心的内容都是解脱。所不同的地方在哪里?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解脱的对象。如果你仅仅是追求个人的解脱。那就是小乘。如果你不仅仅要追求个人解脱,同时也要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,那就是大乘,所以我们讲到了发心。
(12:16)出离心跟菩提心它的区别。其实主要也在于,它的这个出离的对象,如果你仅仅是为一个人出离,那就是出离心,如果你想带着一切众生,出离轮回、出离烦恼,那就是大乘,所以大乘跟小乘的区别,在解脱的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,但是就是解脱的对象,而解脱的对象,他又关系到我们在修行上,如果一个人,如果只想自己解脱。那么只能成就解脱的智慧。最终会证得无余涅槃。而一个人如果想着帮助众生解脱。那就能够成就菩提心,所以作为我们学佛的人来说,我们需要知道学佛究竟学什么。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?学佛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成佛。成佛又是成就什么?所谓就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,佛菩萨的品质有两种。13:53一个就是大智,一个就是大悲。悲和智两种品质,智慧就是解脱的能力。慈悲是利益众生的能力。(01)就是要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,才能成就无限的慈悲。那么我们敬仰的观音菩萨,便是慈悲修行的典范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,当他对一切众生,都能够生起慈悲心的时候,那么也就具备了大慈悲。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讨厌的时候,那就说明我们的慈悲的修行还是不圆满,那么佛法的修行,大体上就是这样的两条道路,一条是解脱道,还有一条就是菩萨道。
心经的般若正观(6个光盘)通过几个问题的方法来讲述心经所表达的一种缘起性空的正见、正观。
第一个问题:心经的宗旨。第二个光盘。
二、第二大问题。【般若正观】第三个光盘
三、【第三个问题】认识空性第三个光盘32分47秒。
第四个问题。第四个光盘最开始。就是认识到世间诸法即是空性。不住世间。
五、第五个问题。认识生死即是空性。第四个光盘16分
第六个问题:无自性、空的智慧。第五个光盘整个。
【第七个问题](七)从观照般若进入实相般若。第六个光盘。
【第八个问题】:依空性慧成就解脱、成就无上菩提。第六光盘10分01秒